第400章 版本迭代_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
笔趣阁 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 > 第400章 版本迭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0章 版本迭代

 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400章版本迭代孔明之问,更似感叹。

  毕竟若读经典,必诵春秋。

  李悝平制方能富魏国,吴起以变法强楚国。

  邹忌孙膑改制使齐国强诸侯而令天下。

  申不害以治术号令群臣方能国治兵强。

  最终商鞅以六十年变法为鉴而改秦制,相孝公而为秦开帝业。

  前汉孝武皇帝时虽有用桑弘羊改制,但最终得失也是能够放到盐铁之议上去说个清楚明白,而非简单的一禁了之。

  故而此刻孔明拍着大腿一边摇头一边感叹:

  “何以禁之?”

 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,庞统摸了摸下巴提了一个猜测:

  “后辈谈到这哲宗多有惋惜,称其外展武功内推变法。”

  “这徽宗既无其勇武亦缺恒心,故而……”

  这么一说不少人倒是懂了,法正顺着猜测道:

  “莫非这哲宗早逝亦有蹊跷?”

  庞统反倒是摇摇头道:

  “后世多半亦未可知,然从这哲宗时年二十五还无子传位来看,恐怕其身体……”

  “无子,真的不行啊。”

  庞统装模作样的感叹让孔明呼吸紊乱了一下,谁不知道这是在感叹他目前仅有一女一养子呢。

  单单瞥了一眼庞统,孔明自语道:

  “南中豪姓此前有请,欲请玄德公置师以沐汉家教化,巨师得士元真传,或……”

  巨师说的自然便是庞统儿子庞宏了,字巨师。

  眼看着庞统骤然瞪大的双眼,孔明莞尔一笑,旋即便记起来方才差点被忘掉的疑惑:

  “等等,哲宗无子,这宋太祖亦无子?”

  这个疑惑自然没人能回答,不过往往有人的行动是快于想法的,就在此时汉长安诸人看到了光幕上摇摇晃晃飘过的一行字:

  〖李世民:赵大,你儿子呢?〗

  汴梁城中的赵匡胤自是无言以对,所以也重新将视线和善的投向了赵光义:

  “好弟弟,日新呢?”

  赵匡胤长子早夭,次子赵德昭字日新。

  赵光义忽然感觉这殿内密不透风了起来,颇为憋闷。

  努力忘掉光幕此前所说的“对宗亲大加迫害”,赵光义小心道:

  “官家忘了?开宝六年日新侄儿任兴元尹、山南西道节度使,如今在汉中呢。”

  “哦。”赵匡胤拍拍脑袋好似刚想起来这回事儿。

  随后在众目睽睽下不急不缓起身,从容将椅子搬到了赵光义身后,恰好堵在了赵光义与殿门之间。

  “方才上首酣热,不如此处通凉,光义勿要管我。”

  赵光义相当沉重的点了点头,表示官家你想去哪儿还不是自己说了算?

  甘露殿内的李世民执笔站在最前,眼看着过了一会儿也没新的文字,于是遗憾的摇摇头,将笔扔到一旁缓缓踱了回去。

  长孙皇后白了夫君一眼道,嗔怪道:

  “陛下竟揭人短处。”

  李世民不以为意且振振有词:

  “朕这是提醒他呢,毕竟他这兄弟包藏祸心,朕乃旁观者明。”

  长孙皇后奇道:

  “后世说到这赵二也不多,如何有包藏祸心了?”

  李世民顿时卡壳,但也不放弃坚持道:

  “朕就是知晓。”

  距离帝后最近的孙思邈闻言饶有深意的瞧了李世民一眼,随后扭头也不评价。

  【不过,《湘山野录》这個书名几乎是在书名上就大咧咧告诉你“不保真”的书籍,能风行一时靠的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对皇家宫闱之事的记载。

  这就要说到《湘山野录》的作者文莹和尚了。

  五代十国时在江南地区有个吴越国,统治者为临安钱氏,见风使舵的功夫可称一绝。

  先后事后晋后汉北宋为主,算是地地道道的三家姓奴,也因此小日子过得是相当不错,当时的吴越国君钱俶有钱塘王之称。

  宋真宗时,钱俶的儿子钱惟演娶了丁谓的女儿,两家成了姻亲。

  丁谓则是宋真宗时的宰相,只不过相较于业务能力,丁谓献媚争宠的功夫算是一绝。

  这位活宝曾与宰相寇准一起吃饭时,借着寇准胡须上沾染饭粒为理由给老宰相梳理胡须,一边梳理一边大加赞扬称寇准为官清正就仿佛这溜直的胡须一般,就此留下了“溜须拍马”的典故。

  不过这个说的就远了,总之钱家与丁谓算是强强联合,算得上北宋时的权势人家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唐宋时期的僧人更像是一个身份,并不一定需要吃念佛守戒律清规,相反可以游走于公卿将相富商豪甲之家,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东汉的名士有部分相似。

  文莹和尚是北宋初期的钱塘名僧,因此成了钱惟演两个儿子的老师,并最终得到钱惟演推荐给丁谓,搭上了宰相的路子,成功混进了“京圈儿”。

  这层身份,给文莹所著的《湘山野录》增添了一部分的真实性,也是当时能够大肆传播的重要基础之一。

  这就好像三国时候孔融忽然跳出来说曹操偷了袁绍的小老婆一样。

  有名士作保,而且消息足够劲爆,并且一琢磨曹公的秉性,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你说是吧?

  在文莹和尚先行恰到了第一口热度的情况下,宋朝时期围绕北宋初年这段故事也开始不断有人完善。

  宋神宗年间,直龙图阁学士蔡惇写了个《夔州直笔》也记载了烛影斧声,并且信誓旦旦的称这个给赵大算命的大仙儿实际上是陈抟老祖,这是1.0版本。

  陈抟生年无法考证,只知道这个宋初的道教大佬自称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,这样算的话他在989年病逝大约活了118岁,人家既然说着玩儿咱们就也先信着玩儿。

  1.2版本出现于宋仁宗年间,《杨文公谈苑》一书则是称这个大仙儿不是陈抟,而是正一教天师张守真,对赵大的算命也不是空口直断而是神仙附体。

  神仙附体啥的暂且不说,根据正史记载张守真这个道士死于1176年,别说早年给赵匡胤算命了,单单跟北宋开国的960年就差了足足216年,时间上的出入更大。

  而往后更是版本迭出,南宋邵博写《邵氏闻见后录》时将这事收录了进去,并郑重注解此事摘自《太宗实录》《国史·道释志》《符瑞志》三部官方正史。

  等到后来李焘编撰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时,干脆将两个说法合二为一,正式升级了2.0。

  请神、算命、烛影、斧声一个不差,要素齐全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